记录延长记忆 #
iPhone升级新系统后更新的手记 Journal 把我吓坏了,我最近拍的照片,拍照的位置,照片里的人,走路的步数,心率的变化全都被记录下来,然后推送给我一篇自动写好的日记。我本来就不多的避难所也要用「便利」强制跟我换去。
AI虽然刚来一周年,但它融入进我的生活太快以至于没有感受到这一年的流速。23年就像冬天握住金属门把手留下的掌印,刚出现很快就消散掉。仅凭脑子回想的话,几乎不太回忆得起每个月的highlight。 试试看,回头想这十二个月,每个月里发生的哪怕一件令人难忘的事。 越想越背脊发凉,便翻出手写的Journal,庆幸记录的习惯能够安抚到自己:它确实延长了我的寿命。
一般国际大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会记下一些看到这种新闻时的感受。今年特别强烈的印象是本年大新闻无一不充斥着过度渲染的情绪和比以往更撕裂的立场。自从19年在香港亲身体验立场冲突后,每一年都在更加习惯这种冲突。从以前的深度共情、被无力感淹没,到现在的抽离个人情绪只剩下的短期乐观&长期悲观,我找到了北极碎冰上一个临时的平衡点。 乐观是大厦崩塌没那么快,悲观是长期来看世界不是一味变好的。 如果像两年前一样把自己放在平摊的撕裂立场中间,共情带来的负面情绪会蚕食掉我本就不多的能量。 我倒退一步关掉核废水关掉巴以冲突,想想今晚要做什么好吃的跟我爱的人分享,做饭能很容易进入心流,我也很容易找到跟这个世界的连接。俗一点讲,月入百万一日三餐。
信息流转的方式 #
找到了自己舒服的信息流转、沉淀的方式是我今年的喜人成果。 网络上更倾向于把这套系统称为「生产力 Productivity」。 但这个概念被打包进了太多的内容,满屏懒人包制式的「超级xx法」云云被演算法推到观众眼前,但观众通常只是碰到了一个亟待解决的小问题而搜索到了这种视频,可能这个办法能解决眼前的问题,但不久又会蹦出另外一个问题,因为搜索解决办法的人通常不太容易做到俯瞰自己周围。
对新工具时刻保持开放的我也没能抵挡这类视频给你「提高生产力」承诺。我把自己当成小白鼠不断尝试。在五花八门的方法论和软件里广泛吸收、晕头转向,又用奥卡姆剃刀剔去不必要的实体,我总结了自己用工具的哲学:
- 让转瞬即逝的点子被记录,因为他可能是你给未来自己的礼物
- 让工具帮你记东西,空出脑子来思考
- 不要把注意力同时放在两件事以上
它们帮助我:
- 减少了临时任务和灵感的丢失:在碎片化信息抓住脑子里一闪而过的念头,一会儿再处理
- 减少了找文件的时间:回想刚才把文件放哪了、在一层一层的文件夹中迷失
- 减少了在多任务中切换导致的效率低下:重复地回想刚才在干啥、干到哪了、接下去要干啥
信息的流转不被工具掣肘,省了更多能量,脑子也更清晰了。
灵感褪色 #
在工具化自己提高效率的过程中,我也明显感觉到文化、创意之类的灵感在我身上褪色。 虽然文化是需要一定的自由和闲适的时间才能比较健康、自然地产出,但是我仍希望我能尽量用不充裕的能量油箱来驱动my holy motor往前走几步,这样才能体会到来之不易的意义感和兴奋感。
今年见了面的老朋友们或多或少觉得我思维、待人处事变成熟了,也认为我以前给他们大概讲的未来图景渐渐明朗清晰一些起来。我把这个事情讲给她听,因为我觉得有点遗憾:在被认为成熟的过程中,青春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溜走了。
她给我讲了《为什么长大》这本书:大家都赞颂青春不赞颂成熟,但是成熟也是值得被赞颂的。许多人只是年龄增加,也许有经验上的积累,但并没有变得更成熟,因为成熟不会自己从游戏、短视频里自己长出来的。成熟更应该是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发现「实然」与「应然」之间的裂缝、经历了痛苦后,仍然有勇气去对抗。
<永嘉彗星.mp4>
想要更有余裕,想要更少Overwhelmed
微信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9A-kWLf_pd61oie9wYp9Eg